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 曾秉濤 精神專科醫師
教你如何一眼辨識出偷懶與生病的差別
惺忪狀態的確是讓人困擾的現象,會讓人難以從床上爬起來,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進而造成對社會的危害。但是有些人常常拿自己生病來解釋不想起床的行為,事實上這兩者之間真的有關聯嗎?
目前常見會影響惺忪狀態 (或是產生類似惺忪狀態) 的疾病以「睡眠疾患」與「情緒疾患」兩大宗為主。
惺忪狀態和睡眠疾患的關係
開宗明義來說,事實上有許多睡眠疾患 (sleep disorder) 會以惺忪狀態作為臨床最常見的表現,例如延遲睡眠周期型患者 (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也就是晚睡晚起型的人) 常常出現惺忪狀態的異常,這是因為這類患者的生理時鐘常常比一般人來得晚,當我們用一般人的上班時間來要求這類患者工作時,會遇到一個問題:這類患者的生理時鐘正處於睡眠時間,卻要起床工作,也就是說這類患者被長期變相地睡眠剝奪,前面也提過,當受試者在生理時鐘的睡眠期被叫起來或是長期被睡眠剝奪時,惺忪狀態會特別明顯及持久,因此這類患者的工作效率自然會低下。
也因此當這類患者出現惺忪狀態問題時,勢必需要進行一些調整,才能讓患者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情緒疾患患者也常常有早上起不來的問題,這是不是也和惺忪有關呢?
臨床調查發現,高達70%的情緒疾患患者 (含憂鬱症與躁鬱症) 除了難入睡與容易醒之外,也常常有第二天早上睡醒時起不來,以及早上起床時意識不清楚等現象,這些現象又和鎮靜安眠藥物的使用不一定有關係。
雖然情緒疾患患者第二天早上睡醒時精神不佳無法起床現象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是根據研究調查,這些現象似乎更傾向是情緒原因造成,而非前面提到的惺忪狀態有關,因為這些第二天睡醒時的問題主要是來自於情緒疾患患者的「對外界事物無感」、「比起清醒,更喜歡沉浸在昏迷中」、或「恐懼開始新的一天」,其他關於腦波的研究也發現,出現在「情緒疾患患者不想起床現象」和一般人「惺忪狀態」的腦波表現有明顯的不同。
因此,針對情緒疾患患者的無法起床問題,勢必要針對主要原因:例如情緒問題,進行處理,方能提高患者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結論
綜合這幾篇文章的資訊,我們要將惺忪狀態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勢必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惺忪狀態是正常人從睡眠狀態轉換到清醒狀態之間的過渡期
(2) 輪班工作與工作性質需要立即清醒的僱員,在小睡的時程安排需要特別留意,以達到雇員工作效能的最大化
(3) 第二天早上不易醒來在情緒疾患患者是很常見的現象,但並不一定與惺忪狀態有關,更有可能是來自於患者自身的情緒影響
(4) 緩解惺忪狀態的幾個小技巧 (例如一睡醒就喝咖啡,避免睡眠剝奪,穿涼爽衣物與電扇吹撫等) 的證據主要來自於小型的研究,尚需要更全面廣泛的研究來證實療效。
(5) 目前沒有明確證據證明何種藥物可以緩解惺忪狀態 (也就是沒有藥物證明可以安全有效地讓人睡醒就立刻有精神),切勿自行亂服藥。
本文摘要自睡眠醫學最高等級期刊:睡眠醫學回顧 (Sleep Medicine Review) 2017年最新文章:Waking up is the hardest thing I do all day: Sleep inertia and sleep drunkennes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term=27692973